Published on 02 Mar 2024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 AI是“问题”也是“解方”?

Commentary by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enior Education Research Scientist Wong Lung Hsiang and NTU Emeritus Professor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search Chair Professor Looi Chee Kit shared that AI ethics had become a hot topic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AI. They shared that it is time to incorporate AI ethics into holistic education for students,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I ethics and various existing courses, as well as education goals such as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riters felt that AI ethics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I literacy and character and civic education, in which students learn about morals and world views related to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n relevant issues and events. They suggested that ChatGPT could be used dur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 such as for creating age-appropriate content and roleplaying scenarios for students.

由ChatGPT陡然在普罗大众之间掀起的“AI(人工智能)旋风”和“AI焦虑”,至今已一年余。有关AI伦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在主政者和业界还在纠结于AI开发应用的伦理规范和法规如何制订,能否有效执行之际,教育界也忙于跟学生斗智,防止后者滥用AI,并逐步推出伦理课程,为学生做好迎向AI世界的准备。

只是,人说教育乃百年树人,若把AI伦理孤立起来进行“教学”或培养,是否有“头痛医头”之嫌?或许,该把AI伦理纳入全人教育的语境,探讨AI伦理与各种既有的课程,及21世纪核心素养等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先看AI伦理本身,学生该培养的价值观和技能是什么?对学生来说,AI伦理是双向的,一方面得学习及防范AI对自己的福祉、隐私等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又得建立正确的应用AI的伦理观念和行为——AI伦理教育该双管齐下。

厘清基本范畴,便可看出AI伦理是位于AI素养和品格与公民教育的交叠之处。品格与公民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普世价值和行为——诚信、正真、尊重、公平、包容、体恤、社会责任,以及对于相关议题、事件的反思、批判能力;而AI伦理,正是要把这些价值观迁移到使用、应对,以至于开发AI的情况中。AI素养则还涵盖对AI的功能、局限、对人类可能造成的正负面影响等的理解,及AI技术及工具的操作和实际运用,这些都是“防范”及“善用而不滥用”的基础知识。原来,学AI(素养及伦理),(也该)就是学做人——不单是学做事。

其实,AI或能成为“载舟”之水,为防止“覆舟”尽一份力。可善用如ChatGPT来辅助品格与公民教育及AI素养教育,与学生针对伦理、公民议题本身,或相关的特定时事、生活语境进行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反思,协助他们厘清思路、澄清疑惑。例如,把一篇新闻稿输入ChatGPT,让它消化内容后,跟学生开讲这个话题,如同读报教学。ChatGPT甚至能有限度地执行苏格拉底式对话,如不单只是被动地接受及回复学生的提问,还能反问学生、挑战学生的观点。学生不仅学做事、学做人,还学思考。

例如,ChatGPT可采用以下的生活语境作为比喻,引导学生思考AI伦理:“想象你组成小组参加校际智能机器人设计比赛。在比赛中,一个小组的机器人表现超乎预期,但后来发现他们在程序中作弊。你会怎么做?你认为这是否公平?”“想象一下,在未来的高科技课堂里,学生配戴智能眼镜上课。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智能眼镜被其他同学远程入侵,对方看到了你的笔记和个人隐私。你怎么想?”ChatGPT先把学生置于受害者的角度来思考,再联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学生本人的为与不为。

作为优良的华族传统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这个资讯时代日渐淡泊?我们联想起前年本地事关“华文课程30年未变,除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种族和谐等亚洲价值观,基本上没其他内容……枯燥乏味”的论争。后来有人分析了小学六年课程的所有主课文,涉及亚洲或普世价值观的仅占五分之一。我们不认为语文课还要刻意及过度承担起品格与公民教育的责任。但这19篇主课文及围绕着它的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始终紧扣“让学生能在真实生活中以华文沟通”的目标;用以说教的语境,其实也是驱动学习特定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媒介。ChatGPT或能给这些跨学科的学习目标提供新契机。

AI代语文课传授伦理价值

如小三课文《留张便条》,几个小孩在楼下踢球,打破邻家花盆,似要“肇事逃逸”。原本没有科技介入的后续活动,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中模拟情境,学用连接词“反正(没人知道)……”“要不(留张便条)……”讨论解决方案。但也可以尝试提示ChatGPT与学生角色扮演(ChatGPT可扮演屋主、学生家长,或另一名参与踢球的孩子)、讨论或辩论。我们把这个语境输入ChatGPT,请ChatGPT模拟出一段它自己与学生对话的情景:

ChatGPT:小明,听说你和几个朋友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的花盆。你说怎么办?在回答时,记得用上“反正”和“要不”。

小明:反正,邻居还没发现,要不我们溜走。

ChatGPT:好,这可能是一个办法,但我们还可以找更负责任的方法。如果你们溜走,那你们可能会失去邻居的信任,也没法从错误中得到教训。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小明:要不我们先留张便条给邻居,跟他说发生什么事和说对不起。

ChatGPT:很好,这样子更负责任。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

小明:要不我回家跟爸爸妈妈讲。可是我怕爸爸妈妈骂我。

ChatGPT:小明,听起来你有点担心。但是向爸爸妈妈求助是对的,爸爸妈妈最关心的是你的安全和健康。他们可能会生气,但他们也会明白你是愿意认错的。你可以坦诚地向他们说对不起,并向他们展示你的诚意,让他们知道你想做对的事。

小明:好吧!我试试看。

ChatGPT:很好!你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办法,每个都有它的好处和坏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哪个办法更好。

这个模拟“剧本”或许不符合本地一般小三生的华文水平,但它示范了ChatGPT的可能应用方法,以课文中的贴近生活经验的语境为引子,把语言学习、品格教育和思维训练共冶一炉。

目前公开让公众使用的主要聊天机器人,本来就有伦理和内容上的把关机制,会拒答不合适的话题。在一般应用下,它们不太可能对用户造成伤害,尤其它们会严守普世价值的底线;就算是较有争议的价值观,也会主动提醒说各地文化有异,并对各种观念进行思辨。教师或专家可通过设计新提示,“训练”聊天机器人,为它们规划跟学生互动的范畴和规则,而不是天南地北地聊到出状况。

科技可能制造问题,但也可以提供解方。如何在这个风云万变,尤其是被AI“包围”的人世间安身立命,培养并坚守正面的价值观,不单是AI伦理教育的责任,或许更应该对整体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调适。

作者黄龙翔是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吕赐杰是南洋理工大学终生荣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座教授

Media coverage